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下载中心 >> 教师 >> 正文

“双万计划”及“美育工作意见”,高教战线改革工作蓬勃开展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4-29 [来源]:教育部网站

“双万计划”及“美育工作意见”

高教战线改革工作蓬勃开展

教育部官网9日发布通知称,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至2021年期间分别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教育部表示,为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经研究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普通本科高校受益!都可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据悉,“双万计划”的建设将面向各类高校,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都可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面向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分年度开展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突出示范领跑,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分“赛道”建设,中央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同时鼓励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另外,该计划分“两步走”实施,报送的专业第一步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组织开展专业认证,通过后再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在建设方式上,教育部要求,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分三年完成,每年3月启动,经高校网上报送、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提交汇总材料、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推荐意见等,确定建设点名单,当年10月公布结果。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按照建设总量不超过本行政区域内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20%,分三年统筹规划,报教育部备案后与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同步组织实施。每年9月底前,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报教育部,当年10月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一并公布。

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如同时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按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公布。空出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额可延至下一年度使用。

哪些专业能进入一流本科?

教育部通知指出,各高校报送的专业应当:

定位明确,服务面向清晰,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

专业管理规范,近三年未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改革成效突出,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带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广泛开展,专业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水平高;培养质量一流,毕业生行业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好。

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计划实施过程跟踪,对于建设质量不达标、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专业建设点予以撤销。

除了“双万计划”,另据教育部官网消息,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意见要求,各高校要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部属高校须于今年9月1日提交美育工作实施细则。

每个学生需至少修够2个学分

“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这里的学分具体的要求是什么?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和组织实施教学是高校普及艺术教育重要的推进机制之一。早在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就明确提出

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

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

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这是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学分做出的底线要求。

本次《高校美育意见》结合发展形势,再次强调公共艺术课程学分,各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确保底线要求的前提下,更好地推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学分化建设,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学分目标。

《意见》中也提到下一步教育部要修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这些专业的师范生将迎来好机会

根据《意见》,艺术师范教育也是高校美育工作重点。

《意见》称,支持高校设立并办好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戏剧教育、戏曲教育、影视教育相关专业。建设一批高师改革试点学校,引导艺术师范专业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美育教师。

同时,要按照在校学生总数合理安排普及艺术教育教师,鼓励高校探索实施公共艺术课特聘教授制度,鼓励高校建立与中小学艺术教师互聘和双向交流等长效机制。要建设一批高校美育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美育名家名师。

此外《意见》明确,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艺术教育场馆建设的支持力度,将更多的文化建设项目布点在高校。研制高校美育场地器材建设规划,加强高校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场馆建设,建立高校美育器材补充机制。

有调查称:五成高校未设置艺术选修课

我国大学公共艺术课开设的现状如何?大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的态度又如何?

一份2018年对北京13所重点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教师的访问调查显示,尽管2006年教育部就规定每名大学生必须选修1门艺术课,但这13所重点高校中,有46.15%的高校并未设置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有19.22%的学生从来没有选修过艺术类公共课程。

调查还发现,有46.15%的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公共艺术教室等教学场所。

大学生的选课态度又如何呢?

这项调查还对北京市34所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47.51%的大学生选修艺术类教育课程是兴趣使然,为提高艺术修养;37.01%的学生是为了丰富课余生活,放松身心;13.52%的学生仅仅为了获得学分。

大学生对于公共艺术课的兴趣还算高涨。但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喜爱的艺术教育方式还是学校晚会、专场音乐会,占比41.35%。学校组织的各类晚会参与度也最高,占比59.0%。

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大学都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所有本科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修满8门人文艺术社科学院的课程,拿到32个学分才能毕业。

来源:教育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