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林: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 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

作者: 时间:2022-12-28 点击数:

——基于 41 所本科院校合格评估结果的分析

《高教信息参考》2015 年第 4 期

 

要: 2013 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 41 所新建本科院校评估结果的量化分析表明: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建设,探索内部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优良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等方面扎实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内涵发展;质量建设

2015年1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对2013年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 41 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合格评估报告进行审议,并经无记名投票形成了评估结论。这一结果引起了高教界的较大反响。笔者对教育部合格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的结果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政策与对策建议,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建设有所裨益。

一、参评高校的结构分析

2013 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41所。从学校的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高校13所,中部地区高校 17 所,西部地区高校 11 所(详见表 1)。从学校的性质看,公办高校 30 所,民办高校 11 所(详见表 2)。从学校的类型看,综合院校 21 所,理工院校 5 所,财经院校 5 所,政法院校 3 所,语言院校 1 所,师范院校 4 所,医药院校 2 所(详见表 3)。总体上看,参评高校类型比较齐全,覆盖面较广,对其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参评高校区域结构分析表




2 参评高校性质结构分析表




3 参评高校类型结构分析表




二、专家进校考察工作量分析

2013 年,教育部组织了 41 个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根据参评高校学生规模和专业结构布局,每个专家组由 7 至 9 人组成,累计派出专家 346 人次。专家进校前,审阅学校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制定进校评估计划;进校中,通过文卷审阅、听课看课、走访座谈、深度访谈、沟通评价等方式,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并进行意见反馈;离校后提交专家个人和专家组评估报告。专家们在 41 所高校累计听课 1209 节,查阅试卷 51689 份,查阅毕业论文(设计)31034篇,走访校内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 1710 个,考察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 168 个,深度访谈 4444 人次(详见表 4)。

4 专家进校考察 41 所高校工作量分析表




概而言之,专家组进校考察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家们在进校考察期间精力集中、工作勤奋,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了解了学校的教学工作现状,体验了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文化氛围,为客观评定和准确诊断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主要观测点评价结果分析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了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及其各个主要环节, 是学校迎评促建和专家组进校考察的基本依据,也是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的全面考核和检验。指标体系包含 7 个一级指标,20 个二级指标和 39 个主要观测点(民办高校为 40 个观测点),如表 5 所示。

5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民办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观测点为 40 个,增加的观测点是“领导体制”。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 39 个主要观测点(民办高校为 40 个)中,各参评高校全部合格的有 17 个,其中约 2/3 的主要观测点集中在“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和“教学质量”两个一级指标之中。在其余 22 个(民办高校为 23 个)观测点中,有 10 个观测点(民办高校为 11 个)有 3 所以下高校不合格,低于参评高校的 8%;有 12 个观测点有 4所以上高校不合格,超过参评高校的 10%,其中,有 5 个观测点有 11 所以上高校不合格,超过参评高校的 1/4。表 6 列出了参评高校不合格频次较高的 12 个主要观测点的分析结果。

6 参评高校不合格观测点排序表(前 12 位)




分析表 6 可知:

1.超过 4/5 的参评高校“教师队伍结构”观测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 80.5%,其中参评民办高校仅有 2 所合格,不合格率高达 81.8%;公办高校不合格率亦高达 80.0%, 与民办高校之间无显著差异。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教师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2.有 2/5 以上的参评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观测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 43.9%, 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之间的差异性不大,不合格率分别为 43.3%和 45.5%。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需要进一步明晰办学思路,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和产学融合育人新模式,不断提高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超过 2/5 以上的参评高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观测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41.5%;公办高校的不合格率为 41.5%,高于民办高校的 36.4%,差异比较显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切实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工作;尤其是公办高校,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平台。

4.超过 1/3 的参评高校“质量控制”观测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 36.6%,且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合格率分别为 36.6%和 36.4%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待提高,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亟待改进。

5.有 1/4 以上的参评高校“教师培养培训”观测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 26.8%,其中民办参评高校更是超过一半,不合格率高达 54.6%,而公办高校仅为 16.7%,差异非常显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完善教师培养培训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参评高校“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教学管理队伍结构与素质”“生师比”“实验教学”“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 和“教学经费投入”等 7 个观测点的不合格率均超过 10%或在 10%左右,应该引起有关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务求取得整改实效。

7.“人才培养思路”“实习实训”“就业质量”“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学校定位与规划”“教学水平”“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就业率”和“民办高校领导体制”等 11 个观测点分别有 1 到 3 所参评高校不合格,不合格率均低于 8%(未列入表中),应该引起有关高校重视,并采取相应整改措施。

四、切实抓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

2013 年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 41 所新建本科院校的评估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不管是通过合格评估的高校,还是暂缓通过的高校;不管是已经接受过合格评估的高校,还是准备接受合格评估的高校;不管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都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上,切实抓好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为此, 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首先,新建本科院校要确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立德树人开展教学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形成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校园文化。其次,要重建富有时代内涵的人才观, 重构符合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的质量观, 突破传统的“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的禁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挥,探索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培养。第三,要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摈弃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转变教师角色,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合作,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第四,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速度(节奏)协调发展,在规模适度扩张的同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把握发展节奏,促进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新建本科院校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级专门人才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办学优势特色,明确学校及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色, 研究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细化不同学科专业大类(或专业群)以及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避免学校、专业之间的盲目攀比和规格趋同。

其次,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新建本科院校要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注重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宽口径培养与职业能力养成,对口按需培养与夯实拓宽学科专业基础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要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加强产学合作和产教融合,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改善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第三,抓好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和载体,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要明确专业设置原则,规范专业设置, 调整专业结构和内涵,构建科学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和完善专业的准入、调整和退出机制;要处理好专业与学科、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发挥学科建设在专业发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引导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培养条件的改善。

 

 

学院地址:平凉市柳湖路中段   学院电话:0933-8612040  版权所有【四海全讯5123】All Rights Reserved